一幅流动的江南水墨长卷天策吧
——评尹才干《咏浙江桐庐》
/
咏浙江桐庐
(中国)尹才干
/
富春江畔有桐庐,迁客骚人最爱居。
明月吟诗杨柳梦天策吧,清风作画碧波舒。
尹才干《咏浙江桐庐》
尹才干的《咏浙江桐庐》以凝练的笔墨勾勒出桐庐这座江南小城特有的神韵与气质。短短四句诗,却如一轴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将桐庐的历史文脉与自然风光巧妙融合,呈现出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首句“富春江畔有桐庐”,以地理定位开篇,既点明了桐庐与富春江的血脉联系,又以“有”字暗示了这里并非寻常之地。富春江作为江南水系的代表,自六朝以来就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涵,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更使其成为文人精神的象征。诗人将桐庐置于这样的文化坐标中,实际上已为全诗奠定了典雅的人文基调。一个“有”字,既含“存在”之意,又暗藏“拥有”之喜,流露出诗人对这片水土的珍视之情。
展开剩余68%第二句“迁客骚人最爱居”,转入历史纵深。桐庐自古就是文人雅士流连忘返之地,从南朝谢灵运的山水诗到范仲淹的《严先生祠堂记》,历代文人在这里留下了无数文化印记。“迁客”与“骚人”并举,既指贬谪文人,也含风雅之士,这两个意象的交织,暗示了桐庐既是精神避难所,又是艺术灵感源的双重特性。诗人用“最爱居”三字,将历史记忆与现实感受融为一体,使桐庐的文化魅力跃然纸上。
三四句“明月吟诗杨柳梦,清风作画碧波舒”,转入意境营造。诗人选取“明月”与“清风”这两个最具江南特色的意象,通过拟人手法赋予其艺术创造力。明月不再是被吟咏的客体,而成为吟诗的主体;清风也不再是被描绘的对象,而化作作画的高手。这种主客体的互换,打破了传统山水诗的观照模式,创造出物我交融的审美境界。“杨柳梦”与“碧波舒”的搭配尤其精妙,前者以朦胧的梦境形容杨柳的婀娜,后者以舒展的姿态描绘水波的荡漾,共同构成了桐庐特有的柔美意境。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有三重境界值得玩味:地理空间的有形之境(富春江畔)、历史时间的无形之境(迁客骚人)、艺术审美的超然之境(明月清风)。诗人通过空间、时间、艺术的三维交织,将桐庐的自然景观升华为文化意象。诗中“吟诗”与“作画”的对应,“杨柳”与“碧波”的映衬,形成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效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世界。
与历代桐庐题材诗歌相比,尹才干此作的独特之处在于:谢灵运笔下的桐庐是发现的对象(“池塘生春草”的客观描绘),范仲淹笔下的桐庐是道德的象征(“云山苍苍,江水泱泱”的人格比附),而尹才干笔下的桐庐则是艺术创作的参与者(“明月”吟诗主体,“清风”作画高手)。这种将自然景观主体化的处理方式,既继承了传统山水诗的美学基因,又注入了现代人对自然的新型审美关系。
《咏浙江桐庐》虽仅有二十八字,却浓缩了桐庐的山水之灵与人文之魂。诗人以富春江为经,以文人雅士为纬,编织出一幅气韵生动的精神地图,让读者在明月的诗行与清风的画笔中,触摸到江南文化最细腻的肌理。这样的作品,不啻为当代旧体诗中融合传统与现代的一次成功尝试。(超时代)
尹才干简介
尹才干(1962— ),四川武胜人。当代作家、诗人、理论家、文化创意专家。被誉为文趣学创始人、当代图像诗歌第一人、中国十六行诗开创者。
出版《文趣》等著作11部。开创中文史上的20多个“第一”。尹才干《两重天》与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被誉为“1970年代精神史的三棱镜”,开创微型诗的深度表达范式。开创一字序言“哇”,一字后记“哟”。提出“文趣学”“意境二分论”“艺术六力论”“诗歌剖析四层论”“立根派诗歌公约”“尹氏诗歌评价标准”等20多种新理论。填补了“文趣学理论的空白”“新诗形式创新的空白”“破解汉语诗学写意与社会性割裂难题”等。
作品被北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数百所高校的专家纳入研究视野。2014年,图像诗被列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内容。诗文21篇被编辑成中文系本科教材《尹才干诗文解读》(龚奎林编著)。20余篇作品被编入大中小学实验教材,并译至国外。
创作业绩编入《中国新格律诗探索史略》《中国诗之最》《现代格律诗发展史》等中国文学史及世界文学史《图像诗的翻译与传播》(劳特利奇出版社2019年11月版)天策吧。
发布于:四川省宝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