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赫 曹宇悦)“毒蛇咬伤作为长期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每年导致超28万~30万例急诊救治事件,致死致残率高达5%~10%。”8月13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吕传柱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高升网,每年因毒蛇咬伤致死的病例仍然存在,事实上,蛇咬伤是可防可治的疾病,其严重后果完全可以避免,理论上我国的医疗资源和诊疗能力能够实现零死亡、零致残的目标。
8月13日,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召开“蛇伤规范化救治优秀病历推荐(第一季)暨蛇伤规范化救治研讨会”。会议以“精准评估引领规范救治,智慧决策化解临床危机”为核心理念。聚焦蛇咬伤疾病的前沿诊疗进展,结合国内外最新指南与共识,通过典型病例分享与多学科讨论,推动临床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深度融合,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治疗方案。
吕传柱介绍,当前高升网,我国蛇伤救治面临区域性救治资源分布不均、基层诊疗规范执行不足、疑难并发症处置体系待完善三大核心挑战。现实中,因临床处置不当导致患者肢体严重肿胀、缺血坏死甚至截肢的案例时有发生,有时候致残主因并非蛇毒本身,而是错误的早期处理。
“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前期已建立蛇伤诊疗专家库;基于2024年发布的《蛇咬伤救治指南》制作了解读PPT,接下来将在全国开展一系列同质化标准化的线上线下培训;同时为青年医生提供蛇伤病例讨论平台。蛇咬伤的救治不应仅依赖医生的经验,而应依托于完善的诊疗体系。希望通过这些继续教育活动,构建覆盖市、县层级的规范化救治网络,推动全国蛇伤救治能力的整体提升,切实提高抗蛇毒血清的可及性。”吕传柱说。
8月13日,中国蛇伤诊疗湖北省研究中心授牌。主办方供图
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海南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颜时姣介绍,我国蛇伤救治仍然存在院前、院内延迟。有些地势复杂、交通不便的地区,部分患者在咬伤后难以及时转运至医疗机构,甚至在到达医疗机构之前已经死亡。在具备紧急医疗转运条件的地区,因为缺乏受过专业培训的医护人员,院内延迟的情况也很常见。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培训、研讨,病例讨论,应对健康公平性挑战,消除基层急诊医护人员的信息堡垒,引导基层医生为老百姓提供规范化、同质化的蛇伤诊疗服务。
“湖北省是人口大省高升网,也是蛇咬伤高发省份。其多山多水的地理特征和适宜的气候环境,为蛇类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德忠介绍,“恩施总人口逾400万,每年仅到我院就诊的蛇伤患者就有300余例。目前,恩施下辖8个县市均已实现至少有一家医院配备抗蛇毒血清。但由于恩施山区面积广阔、地形复杂,部分偏远农村患者到县城就医仍然路途遥远,优势医疗资源完全下沉基层仍然有较长的路要走。”
宝尚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